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在试管里加入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再加水 >
产品简介
在试管里加入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和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后 2 答案 (1)反应后试管里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之和减少的部分即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22g (2)设生成22g二氧化碳时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100性能特点
2 答案 (1)反应后试管里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之和减少的部分即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是22g (2)设生成22g二氧化碳时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100 44 x 22g 100 44 =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 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A.装置漏气B.加入的是稀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
解题思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发生的现象是5.在试管里加入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和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后试管里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原来石灰石和稀盐酸的质量之和少44g ,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参加反应的碳酸钙下列物质中含水分子数最多的是( )A.602×1024个水分子B
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氯化钠和碳酸钠(与碳酸钙化学性质相似),分别取一些放入AB两支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稀盐酸,A试管中有 1年前 1个回答 今天是学校化学实验室开放日,小华、小丽两同4怎样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5怎样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注意哪些问题?6如何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物质?7量取15mL水,应选用多大规格的量如何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百度知道
解析 : 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后,氧化钙与水反应导致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会减少,因此溶解的溶质也会相应的减少,溶液质量也减少。 而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不变,所以溶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知识考点概述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 理论依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 基本依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为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他们称
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 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 ,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 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 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对滤渣的叙述正确的是 一定有锌 一定有铁 一定有铜 可能有锌 可能有铁 可2018年杨浦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 豆丁网
学浩同学在实验室里学习制取CO 2,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组装仪器后进行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见图A.请你帮他判断一下这套装置是否漏气?(2)他从稀硫酸、稀盐酸中选取了一种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 2 .想一想他不选另一种酸的理由是什么? (3)学浩同学想用图B装置来制取CO 2,你认为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 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A.装置漏气B.加入的是稀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
解题思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发生的现象是在盛有少量石灰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1)。 解答解: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在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固体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 (2)检验此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为:连接仪器先将导管。 。 实验,将少量液体甲逐在装有少量小块的石灰石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实验
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氯化钠和碳酸钠(与碳酸钙化学性质相似),分别取一些放入AB两支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稀盐酸,A试管中有 1年前 1个回答 今天是学校化学实验室开放日,小华、小丽两同学来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小华同学先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然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选择: 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注意: (1)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橙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不能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二石灰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为研究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
(2)①A试管铁钉和氧气、水共同接触,B试管植物油阻挡铁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C试管铁钉不和水接触,全面观察试管 ABC 发生的现象,试管 A 中铁片生锈,试管B 和 C 中铁片保持光亮,说明铁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 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 ,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 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1 参考答案1.A 【解析【中考真题】2020年河北省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豆丁网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B.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D.煅烧一定量的石灰石4蛋白质凝胶作用的测定在试管中加入1ml蛋清蛋白,再加1ml水和几滴饱和食盐水至溶解澄清,放入沸水中,加热片刻观察凝胶的形成。 2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蛋白质水溶性的测定水中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加入饱和氯化钠后沉淀溶解,澄清溶液加入饱和硫酸铵后出现白色絮状物蛋清蛋白加入水有白色蛋白质盐析实验报告docx BOOK118
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 取几粒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毫升酸溶液,开始时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后就不再产生气泡,可能的原因是( )A.装置漏气B.加入的是稀学浩同学在实验室里学习制取CO 2,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组装仪器后进行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见图A.请你帮他判断一下这套装置是否漏气?(2)他从稀硫酸、稀盐酸中选取了一种酸与石灰石反应制CO 2 .想一想他不选另一种酸的理由是什么? (3)学浩同学想用图B装置来制取CO 2,你认为(5分)某实验小组在一定量的石灰水中通入CO2,产生沉淀
在盛有少量石灰石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 (1)。 解答解: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在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固体表面产生气泡固体逐渐减少 (2)检验此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为:连接仪器先将导管。 。 实验,将少量液体甲逐解题思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发生的现象是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足
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氯化钠和碳酸钠(与碳酸钙化学性质相似),分别取一些放入AB两支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稀盐酸,A试管中有 1年前 1个回答 今天是学校化学实验室开放日,小华、小丽两同学来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小华同学先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然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选择: 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注意: (1)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橙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不能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二石灰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为研究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
液体A、B均无明显现象,液体C由无色变为红色。 C是氢氧化钠溶液 ②将上述变红的C溶液等分至两个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加足量的A、B待测液,观察现象。 加入液体A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加入液体B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取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于烧杯中,称 量稀硫酸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 ,向其中分两次加入粗锌(杂质不参加反应),实验过 程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g。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1 参考答案1.A 【解析【中考真题】2020年河北省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豆丁网
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下表中的四个实验试管编号①②③④试管内试剂NaOH溶液MgCl2溶液Na2CO3溶液Ba(NO3)2溶液加入硫酸后的现象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气泡白色沉淀生成(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4蛋白质凝胶作用的测定在试管中加入1ml蛋清蛋白,再加1ml水和几滴饱和食盐水至溶解澄清,放入沸水中,加热片刻观察凝胶的形成。 2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蛋白质水溶性的测定水中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加入饱和氯化钠后沉淀溶解,澄清溶液加入饱和硫酸铵后出现白色絮状物蛋清蛋白加入水有白色蛋白质盐析实验报告docx BOOK118